【原创】简忆童年听说书
作者 墨风
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60后。那时候,农村物质文化生活贫乏,且不说电视,连收音机也很少,每每到了晚上,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息灯睡觉。因此,对一个正处于好玩好动的孩童来说,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一场露天电影或听一回大鼓书了。
看一场电影,在那个时候也是一种奢侈,一般要一个多月才能看一次。而农闲时听大鼓书却能一连听十几天甚或一个月。
我的老家有一种连说带唱的说书艺术,称之为大鼓书。一般在方圆十几里内就会有一个说书的民间艺人。农闲时节,他们带着全部家当----一面小鼓、鼓架和鼓棰,还有一把竹板,走村串户为群众说书。当然,说书是有报酬的,那就是每家凑一点米或一角或几分钱,吃饭是派饭,即每家轮流吃一顿。他们说起书来也很精彩,不仅语调抑扬顿挫,高低起伏,语气还模仿着故事里的各种角色,每到一个故事情节的末尾,声音总要拉长发出唱的音节,那鼓和小竹板会在恰当的时候随着故事的起伏敲着恰当的节奏,让人听出战马奔腾,听出润物细雨,听出百花盛开,说到精彩处,说书的人眉飞色舞,还会带上一两个简易的肢体动作。
小时候,我特别喜欢听说书,那一个个历史人物在说书人的口里会鲜活起来,那一个个激烈的场面也会生动地出现在面前,如身临其境,你会不自觉地随着书中人物的受难而紧张,随着他们的胜利而开怀大笑。每到关键时刻,最讨厌说书人的那一句话——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一部书要说上一个月或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一个村说不完便到邻村接着说。小小的心灵便随着书中的情节而神往,也跟随着说书人一个村一个村的跑,非要听完全书才甘心。
父亲也是个忠实的听书迷,往往带着我跑十几里去听一场书,每晚必到。那时的农村“听说迷”很多,夜暮刚落下,一条长长的听书队伍便兴致勃勃地一边议论着书中的情节,一边快步奔向目的地,这时候的大人们,全然忘记了白天劳动时留下的疲惫。其中,会有一个或几个小孩子也夹在大人们中间,行进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,兴奋得蹿前蹿后,手舞足蹈,沉迷在一个个英雄感人的故事中。
正是由于听书,我知道了杨家将、岳家将、薛刚等一个个传奇的历史人物。那质朴的大鼓书艺术,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几多正义的种子和爱国的情怀。